朝歌和西岐,这两个地方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不可忽视的重镇。朝歌作为商朝的国都,曾经是辉煌的象征;西岐作为周朝的发源地,同样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。从商朝到周朝,它们见证了王朝更替的风云变幻,繁华一时。然而,经过几千年的风雨侵蚀,今天的这两个历史名城,已经没有了昔日的荣光,只能从遗址中追溯那段久远的历史。
朝歌和西岐,今天究竟在哪里?它们的现状如何?在《封神演义》这部小说中,朝歌被描绘成一个魔窟。纣王,带着他宠爱妲己,居住在奢华的宫殿中,极尽奢靡之能事。小说中,纣王甚至发明了炮烙这一酷刑,折磨百姓。尽管小说充满了戏剧化和文学的加工,但在现实中,妲己并非真实存在,纣王也没有像故事中描述的那样以杀人为乐。历史上的帝辛(即商纣王)虽然暴虐,但并未完全如小说所言那样堕落。
展开剩余83%帝辛,出生于子姓家族,按照家族传统,如果没有继承皇位,纣王一家的成员应该都是姓子。就像历史上所称“殷有三仁”的比干、箕子和微子,三人都是帝辛的亲戚,且关系十分亲近。帝辛的父亲是帝乙,而帝乙的父亲则是帝文丁。比干和箕子分别是帝文丁的儿子、帝乙的兄弟,二人曾在帝乙的统治下得到重用。但当帝辛继位后,虽然比干和箕子都是亲戚,他们的劝谏却未能得到纣王的采纳。帝乙临终时把帝辛托付给比干,但帝辛始终不听从长辈们的忠告,反而自信膨胀。
微子并非纣王的叔叔,而是他的哥哥。在商朝末期,已经开始实行嫡长子继承制,而微子是帝乙的长子。因此,微子理应继承王位,但最终却被帝乙的庶长子帝辛继承。微子曾多次亲自劝谏纣王,希望他悔过,但纣王对此毫不在意。微子心灰意冷,对两位叔叔说道:“如果国家还能治理,就算国灭身死,我也无怨无悔;但如今国家已不能治理,何不早早离开?”于是,微子离开朝歌,隐居山中。最终,周武王姬发灭了商朝,微子诚心向周武王“肉袒请罪”,投降于周。
周武王见微子态度真诚,且知名贤良,便未加追究,甚至恢复了他的职务。微子本名子启,后来在商朝的发源地——商丘,建立了宋国,成为宋姓的始祖。微子隐居后,箕子依旧为朝歌的存亡奔走劝谏,然而纣王根本不听,直接将他关押,甚至贬为奴隶。为了自保,箕子假装疯癫,将头发剪成乱糟糟的模样,乞求宽容。纣王误以为他疯了,最终将他关入监牢。
随着周武王的胜利,朝歌也遭遇了毁灭。箕子趁乱逃出,带着一众商朝旧臣隐居在箕山。随后,周武王为了治理天下,寻找贤才,终于在箕山找到了箕子。箕子表示,虽然商朝灭亡,但他依然是商朝的臣子,周武王见其态度坚定,便未强求。之后,箕子带着他的部下离开山中,东迁至一个环境优美的小岛,定居并建立了箕子王朝。这个小岛就是今天的朝鲜,箕子王朝延续了四十多代,长达一千余年,直到汉惠帝时期被篡位。
在今天的朝鲜,依然可以看到许多与箕子相关的遗物。在平壤牡丹峰山脚下曾有一座宏伟的箕子陵,但如今已被拆除,变成了牡丹峰青年公园。在唐朝时,朝歌的箕子庙也得到了修建,柳宗元更在庙中写下了碑文,以此纪念箕子的忠诚与智慧。唐朝时期,朝歌依旧是一个文化中心,每年都有人祭祀箕子,柳宗元的碑文一直流传至今。
然而,比干的结局则更加悲惨。由于多次直谏纣王,纣王愤怒至极,剖开比干胸膛,直视其心脏。这一事件,无关妖怪和妲己,只是纣王的暴虐本性。尽管比干死于非命,但他留下了后人,周武王为比干的后裔赐名“林坚”,即今天福建林氏的祖先。
商朝的灭亡是由于西伯侯姬昌的崛起,他利用纣王的暴政逐步壮大周族,最终实现了对商朝的超越。周文王、周公旦、姬发等人,建立了伟大的周朝。而西岐,并非因为周朝而闻名,更因为在炎黄时期,岐山出了一位闻名的医生——岐伯,岐伯是当时最著名的医学家,他与黄帝共著《黄帝内经》一书,成为中医的源头。
周文王曾在西岐听到一种奇异的声音,经过专家鉴定,才知道这竟是凤凰的鸣叫,象征着吉祥和繁荣。这段“凤鸣岐山”的传说,成为西岐历史的传奇。岐山成为周族崛起的象征,最终帮助周族击败商朝,建立了强大的周朝。
春秋战国时期,岐山属于秦国,随着秦始皇统一六国,岐地归入内史郡。汉朝建立后,岐地被分割成多个县。尽管经过历史的变迁,岐山地区多次改名,但至今岐山县依旧存在。如今,在岐山县的河岸附近,考古学家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遗址,证明这片土地在几千年前便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。
专家通过发掘出土的周朝遗物,确认了岐山是周朝的重要发源地。这里的遗址规模庞大,是周朝最重要的重镇之一。尽管周文王最终迁都丰邑,即今天的西安,但西岐作为周部族的发源地,周朝永远不会遗忘这里。今天,岐山县内有众多的历史遗址,其中包括仰韶文化、龙山文化等遗址,甚至出土了毛公鼎、大盂鼎等珍贵文物,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。
这些古老的遗址见证了中华五千年历史的悠久与深厚。无论朝歌的沉寂,还是西岐的辉煌,岁月的流逝带走了许多实物,但它们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,仍然永远活在人们的记忆中。
发布于:天津市创元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