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90年,在海湾战争爆发前夕,美国国防部特意购买了100本书,分发给美军高级将领以供研究。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有价值,后来美军再次订购了几千本,几乎每一位参与海湾战争的士兵都有一本。这本书,正是由开国少将陶汉章所编写的《孙子兵法概论》。
陶汉章将军为何如此出色呢?他的背景非常显赫。陶将军出生在江西的一个书香门第,家族五代人均为文学家、大诗人,甚至陶汉章的祖父还曾是清朝的翰林,担任过直隶州知府。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,陶汉章从小就接受了极为良好的教育,扎实的文化底蕴为他日后的成就奠定了基础。
然而,时逢乱世,陶汉章并未选择走上文人的道路,而是投笔从戎,考入了冯玉祥创办的西北军官学校。凭借出色的成绩,他在还未毕业时便被吉鸿昌看中,邀请他加入抗日同盟军担任参谋,彼时陶汉章仅16岁。可惜,好景不长,抗日同盟军很快遭到蒋介石的镇压,吉鸿昌被捕,陶汉章被迫返回江西老家。
尽管经历了这一波折,陶汉章并没有气馁。正如“塞翁失马,焉知非福”所言,江西此时正处于红军发展的黄金时期。陶汉章毅然加入了红军,并迅速展现出才华,被任命为红军的教员,负责教授基层军官。虽然他年纪轻轻,刚满16岁,许多人对他并不看好,甚至对他的课不屑一听,但陶汉章仅用一堂课,就征服了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兵,甚至许多高级将领都前来聆听他讲授军事理论。
展开剩余67%从那时起,陶汉章与军事教育及理论研究结下了深厚的缘分。他陆续创作了《军事问答100题》《游击战纲要》《参谋工作守则》等作品,这些著作不仅在红军、八路军中广泛流传,连国民党军官们也对此十分推崇,许多军校将其作为教材。很多年后,曾经被俘的国民党军官获释后,还专程前来拜访陶汉章,感谢他当年通过这些军事著作教会了他们如何打仗。
新中国成立后,刘伯承将军负责筹建解放军军事学院,陶汉章成为他重点依赖的助手。刘伯承特意调陶汉章担任军事学院训练部副部长,助力军事教育的发展。正是在这个时期,陶汉章开始系统深入地研究《孙子兵法》,为他后来的经典之作《孙子兵法概论》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当时,军事学院的教学主要依赖苏联的教材,但这些教材在许多方面与中国军队的实际情况并不契合,学员们也普遍反映难以理解。刘伯承意识到这一点后,决定编写一些更适合中国实际的教材,特别是中国古代的兵法经典《孙子兵法》。这个任务,便交给了陶汉章。
起初,陶汉章对这一任务并不自信。虽然他曾接触过《孙子兵法》,但仅是浅尝辄止,若要将其系统化为教材,他感到十分困难。然而,刘伯承却给予了他极大的支持和鼓励:“这个任务交给你,我会为你提供充分的帮助。我将召集战役系的所有教员,与大家共同探讨研究,争取早日完成任务。”他还指出,《孙子兵法》虽然分为十三篇,但其中很多观点重复,实际上涵盖了六个主要问题:智谋、兵势、奇正、虚实、用兵的主动性和灵活性、以及用间。
刘伯承的指导和鼓励让陶汉章倍感信心,开始全身心投入到《孙子兵法》的研究中。尽管当时他只是在编写教材,但这些研究逐渐积累,最终成就了他的一本书——《孙子兵法概论》。这本书的前六章正是刘伯承总结的六个问题。
1985年,这本书正式出版,很快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,并被翻译成英文,由美国纽约的史特林公司出版。随着海湾战争的爆发,美国国防部特意购买了100本《孙子兵法概论》,发给美军高级将领,要求他们认真研究。随后,这本书被翻译成多种语言,并在全球几十个国家出版。美国国会的高级顾问布尔基斯金曾亲自致信陶汉章,信中写道:“我阅读了您的书,深感受益,不仅是我,我相信所有读过这本书的人都会从中获益。”
陶汉章将军的贡献与影响,不仅在中国军事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甚至在全球范围内也得到了高度认可。2010年12月16日,陶汉章因病去世,享年93岁。
(参考资料:《陶汉章画传》《开国将军轶事》《百名将帅访谈录》)
发布于:天津市创元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