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军GBU-57巨型钻地弹“造假”揭秘:东风15C被误导?你知道吗? 美军的超级武器GBU-57钻地弹,号称能钻透60米厚的岩石,却在轰炸伊朗福尔多核设施时只留下浅浅的坑,这让全球军迷都炸开了锅! 2025年6月23日,当美军B-2轰炸机携带这些“地堡克星”袭击伊朗核设施时,本以为会一击必杀,结果却让特朗普政府颜面尽失:六枚炸弹精准命中,却只炸出几个窟窿,连地下的核心设备都没损坏。 中国方面直接懵圈了东风15C钻地弹就是基于美军这堆“虚假数据”开发出来的,现在所有人都在热议:这场军备竞赛是不是从一开始就中了美国的“圈套”?
这起福尔多核设施袭击发生在2025年6月22日,美军B-2轰炸机出动了GBU-57巨型钻地弹,每个重13吨、弹头2.4吨,宣传中号称能击穿60米混凝土或40米硬质岩石,专门针对深埋目标。 卫星图像曝光后,福尔多的设施依旧完好无损,专家分析实际穿透力最多20到30米花岗岩,目标深达80米以上。 这数据造假露馅了,打击位置精准却失败透顶,让美军瞬间沦为笑话。
GBU-57的打击精度没问题六枚弹着点间距极小,证明导航系统一流。 问题出在炸弹本身:花岗岩地质比测试场坚硬得多,单枚实际钻深缩水一半。 更可笑的是,美军库存只有20枚左右储备,根本不够饱和攻击同一位置七次以上。 想象一下,宣传的“王牌武器”在实战中像玩具弹珠,连伊朗官员都嘲笑效果“惨不忍睹”。
这还不是美军第一次出洋相。 2024年也门冲突中,美军钻地弹打击胡塞武装的山体隧道同样失败了,目标只是表层受损,深层地道毫发无伤。 历史重演揭示:美军的武器数据是实验室里的童话故事,面对真实战场总是“掉链子”。 美军一直吹嘘GBU-57能终结地下威胁,结果在福尔多碰了硬骨头,引发全球质疑:测试只选软材料,参数被夸大成了“心理战工具”。
中国军方这时可急了! 回顾研发日志,东风15C项目始于2013年,正是美军2011年部署GBU-57的数据被公开后。 中国急切对标,让东风15C达到6马赫末端速度,动能20亿焦耳,理论穿透70米混凝土。现在发现,如果美军参数虚标30%,那东风15C的实际性能可能远超预期,简直成了钻地界的“独孤求败”。 这投入2000万美元一枚的成本,难道是在追赶一个“幻影”?
专家们忙着计算:GBU-57的真实数据只够20到30米花岗岩,而东风15C的速度带来更高动能,在模拟测试中穿透50米以上岩层没压力。 可是,实战中没有中国核设施当靶子,大家只能推测:如果美军造假,中方研发的基准线全乱了套。 中国地质大学2024年的实验显示,6马赫弹头效果炸裂,现在却尴尬成了“过度投资”。
美军的武器宣传成了连锁骗局。 军工企业总在测试场用均质混凝土,忽略真实岩层的复杂性;过去F-35战斗机也隐瞒故障率。 这场闹剧暴露了军备竞赛的歪风:数据失真,让对手“跟着假标杆跑”。 纳税人白白烧钱,士兵却冒无效作战风险。 福尔多事件是分水岭,世界看到钻地弹神话碎了一地。
伊朗的反应火上浇油:他们公开了福尔多受损现场视频,显示掩体入口无伤,证明80米深度防得住美军打击。 这引出一个爆点话题:各国地下设施是否真像美军吹的那样脆弱? 胡塞武装靠简陋地道就抗住美军,福尔多则升级为“天然堡垒”,让钻地弹的威慑力荡然无存。
中国网民热议:东风15C被“骗出来”后,研发体系要反思了。对标美军参数曾是金标准,现在专家警告:如果测试条件不透明,整个军备游戏都是“自欺欺人”。 成本vs风险:单枚东风15C够买几辆坦克,却可能对准了“空气敌人”。 公开资料显示,类似夸大波及俄罗斯“匕首”导弹,全球都陷入数据猜谜战。
美军的GBU-57库存稀缺,连饱和打击都做不到;2025年这场行动花了数亿美元,结果只换来国际嘲笑。钻地弹的真实穿透力被MIT实验室验证:花岗岩需要350兆焦/米能量,GBU-57的150兆焦理论值根本不靠谱。 这直接拉低美军的可信度五角大楼发言人的辩解成了热点段子。
创元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